近五年我市卫生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健康绩效再上台阶 政策法规 -大连中山桂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
主办单位: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医改动态 >> 正文

近五年我市卫生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健康绩效再上台阶

作者:北京市卫生计生委 来源:北京市卫生计生委 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14-09-26
字号: + - 14

 2009年以来的五年,是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人民满意健康事业的五年,是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医改、推动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,是卫生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、人民群众获得明显健康实惠的五年。

一、健康绩效再上台阶

过去五年,通过深化医改、加快发展,我市健康绩效在高位上再上台阶,集中体现在“两升一降”。

(一)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。

2013年,我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.5岁,比2009年增加1.0岁;户籍居民孕产妇死亡率为9.45/10万,比2009年下降35.1%;婴儿死亡率为2.33‰,比2009年下降33.2%,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,稳追发达国家水平。

(二)群众就诊满意度稳步提升。

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,与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相比,我市群众就诊总体评价明显提高。在门诊方面,2013年有76.8%的就诊者认为“满意”,其中城区、郊区分别为79.3%、73.6%,分别比2008年城区(东城区为样本)、郊区(密云县为样本)就诊者满意度高出32.6和28.4个百分点。在住院方面,2013年有67%的患者对住院总体评价为“满意”,城区、郊区分为为66.9%、67.2%,城区就诊者满意度比2008年城区(以东城区为样本)提高了9.2个百分点。

(三)群众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逐步下降。

从2009年到2013年,在卫生总费用来源结构中,社会卫生支出占比由42.96%升至52.85%,上升了9.89个百分点,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由27.87%下降至20.55%,下降了7.32个百分点。城镇居民人均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百分比由4.25%下降至3.28%,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由7.21%下降至6.36%。

二、卫生改革加快推进

2009年以来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市委、市政府制定了《北京市2010-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》,以“推进发展、提高效率、减轻负担、促进健康”为目标统筹推进医改,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。

(一)卫生治理体系不断加强。

2009年以来,北京市先后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、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和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,加强市政府对卫生工作的统筹领导、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统筹协调。这些领导协调机制的建立与运转,使我市卫生改革发展的决策体系更加完善、协调机制更加顺畅、推进机制更加有力,成为推进卫生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组织保障。

(二)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

在传染病方面,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高效运转的传染病监测网络、“纵向到底,横向到边”的疾病防控工作网络以及政府主导、多部门联动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染病应急反应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,形成覆盖全市(包括流动人口在内)的计划免疫服务网络,有效防控传染病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2013年,全市各类传染病(甲乙类和丙类合计)报告病例117875例,报告发病率为569.64/10万,比2009年下降了30.0%,报告死亡率为1.15/10万,比2009年下降了28.1%。传染性疾病在死因排序稳定在第十位。

在慢病防控方面,市政府先后制定了《健康北京人—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(2009—2018年)》和《健康北京“十二五”发展建设规划》,针对市民主要健康问题,开展以九大健康行动为核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,启动了包括心血管病防治行动、脑血管病防治行动、肿瘤防治行动、口腔疾病防治行动四大行动的“阳光长城计划”行动。

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,我市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免费实施了10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实施了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分别比国家规定范围多5项和6项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2013年达到110元,比2010年开始实施时的67元增长了64.2%;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经费2013年达到3.39亿元,比2010年的1.27亿元增加了167.0%。

(三)医疗保障不断健全。

2009年以来,我市新农合参合率一直保持在95%以上,2013年参合人数为254.36万,参合率为98.02%。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009年的420元增加到2013年的680元,2014年又增加至1000元,政府补助保持在85%左右。2009-2013年,我市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率由47.59%上升到50.86%。2011年和2012年我市两次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,对恶性肿瘤等十五类重大疾病保障政策,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5%左右。从2013年开始,参合农民可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政策,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。

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013年达到1354.77万人,比2009年的938.41万人增加了44.37%;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013年达到160.1万人,比2009年的145.54万增加了10%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,报销比例在70%以上;城镇居民医疗保险,2009年筹资水平为340元,2013年增加到680元,政府补助在80%左右,报销水平在50%左右。

(四)医疗服务体系不断优化。

强基层取得初步成效。2013年,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21个,比2009年的1395个增加了37.7%;全市社区全科医生由4609人增加到5922人,增长28.5%。社区用药品种增加到699种、3971个品规。2013年,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745.7万人次,比2009年增加了137.1%,明显高于医疗机构与医院诊疗人次的增长速度(分别为61.8%、75.7%),占比从14.8%增加到21.7%。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调查显示,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评价指数从2009年的60.1分提高到2013年的78.8分。

非公医疗机构加快发展。2013年全市共有私立医疗机构3735家,比2009年的3180家增加了17.5%,占全市医疗机构的比例从33.2%增加至37.4%。床位数17845张,比2009年的9377张增加了90.3%,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的比例从10.4%到14.5%。执业(助理)医师16901名,比2009年的11029名增加了53.2%,占全市医疗机构执业(助理)医师的比例从18.1%到20.1%;注册护士14703名,比2009年的8132名增加了80.8%,占全市医疗机构注册护士的比例从13.3%增加到14.7%。诊疗人次共计2340.2万人次,比2009年的1423.9万人次增加64.4%,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从10.5%到10.7%;出院人数23.5万人次,比2009年的11.5万人次增加了104.1%,占全市医疗机构出院人次的比例从7.3%增加到8.4%。

康复护理体系发展迈出步伐。2013年共有康复类医疗机构17家,比2009年增加了7家,增长70.0%;床位1046张,比2009年增加了59.7%。康复护理机构门急诊总诊疗人次从2009年的11.3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.78万人次,增加了83.2%;出院人数从2009年的6664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8249人次,增加了23.8%。

医联体广泛扎实推进。截至2014年9月10日,北京16个区县均成立了区域医疗联合体,共计28个,涵盖28家核心医院、265家合作医疗机构。其中,朝阳区4个,石景山区海淀区房山区各3个,超额完成试点阶段任务。

区域布局更加均衡。在城区内不再批准建立政府办综合性医疗机构,不再批准增加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总量。推进10个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工程建设,市、区两级政府就投资37.1亿元(其中市政府25.9亿元);批准通州潞河医院等6家区域医疗中心为三级医院,提高郊区县医疗服务能力。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、新城发展,推动了城市发展和人口疏解工作。

(五)体制机制不断创新。

改革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。2010年成立市医院管理局,负责市属医院国有资产监管、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,指导市属医院改革,推进管理的精细化、科学化与专业化。

实施医药分开改革。自2012年5月开始,北京友谊医院、朝阳医院、积水潭医院、天坛医院、同仁医院分三批进行了医药分开的试点改革,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、诊疗费,设立医事服务费。改革后医院运行平稳,医保患者经济负担减轻,医院用药合理性提高,患者流向趋向合理,表明医药分开思路可行,积累了扩大试点的经验。

改革补偿机制。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政策,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退休人员费用实行财政全额保障,改变按人头补助基本经费的财政补助方式,建立与服务量和绩效考核挂钩的新型财政补偿机制。改革医保付费机制,全面实施医保资金总额预付制,在北医三院等6家医院开展了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试点。

探索法人治理结构。在市属友谊医院、朝阳医院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,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、院长负责制和监事会制度,构建决策、执行、监督的权力运行机制。

改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。2012年初,建立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体系,强调社会评价和患者满意度,引入第三方测评,将考核结果选拔任用、薪酬激励等挂钩。开发完成北京版DRGs,通过DRGs方法,提炼出医院工作质量与效率指标,对全市二、三级医院的服务范围、技术难度、服务效率及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和行业发布。

推进医师多地点执业。截至2014年8月,本市共计有2382名医师办理了多点执业注册,办理多点执业的医师第一执业地点以公立三级和二级医院为主,第二执业地点以民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为主。特别是新办法施以来,申请办理多点执业的医师数量明显增长,今年8月至9月上旬,受理多点执业注册申请达73件次,比去年同期的17件次翻了4番以上。

(六)管理服务不断改善。

大力推行预约挂号、分时段就诊、双休日门诊、及时结算等一系列服务新模式。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和90%的二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转诊预约和延长门诊时间,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,2013年签约已经达到428万户、931万人。市属医院多措并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,建立统一规范的门诊服务中心,设立“用药咨询中心”,建立了住院服务中心,全面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,开发手机移动服务功能,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类服务。

三、卫生事业持续发展

近五年来,我市卫生事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,卫生资源持续壮大,人民群众获得更多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。

(一)卫生资源持续壮大。

2013年末,全市卫生机构(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)数10141个,其中医疗机构9984家,与2009年比较,卫生机构增加424个,其中医疗机构增加416家。2013年末,全市执业(助理)医师8.6万人,较2009年增加2.3万人,增长37.1%;注册护士10.1万人,较2009年增加3.9万人,增长63.3%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(助理)医师4.1人,增加0.51人,增长14.4%;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4.8人,增加1.3人,增长35.6%。2013年末,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总数(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)达122754张,比2009增加36.2%。2013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5.8张,比2009年增加0.7张,增加13.1%。

(二)卫生服务利用持续增长。

2013年,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达21882.5万人次(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),出院人数达291.5万人次(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)。与2009年比较,诊疗人次数增加8357.6万人次,增长61.8%,年均增长12.8%;出院人数增加120.6万人次,增长70.1%,年均增长14.2%。

(三)卫生费用持续增加。

2009-2013年,北京市卫生总费用由714.55亿元增长至1,377.38亿元,按可比价格测算年均增长13.54%。近5年北京市人均卫生总费用也保持持续上升趋势,由3,929.35元上升至6,337.32元,年均增长8.59%。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由5.67%上升至6.87%,上升1.2个百分点。

(四)政府卫生投入持续增加。

我市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,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。2013年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对卫生投入达到189.69亿元,比2009年的102.59亿元,增长了84.9%,年均增长16.6%。

(五)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推进。

从2009年开始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和运行模式。承担培训任务的医院由2009年的2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51家医院,每年新进入培训的住院医师从2009年的1298人增加到2014年的2600人;每年通过考核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回到就业单位工作的住院医师由2009年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,2009年-2013年底累计完成培训5654人,2008年-2014年财政累计投入2.8亿元以保障此项制度的实施。

(六)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步伐。

医疗合作方面,近期重点以北京朝阳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的合作为突破点,探索医疗合作的有效模式。疾病防控方面,共建京津冀“疾病防控一体化”合作平台,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,实现信息、技术、人员、物资等资源共享,提升区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方面,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、协调联动、资源共享、联合培训演练和互相学习交流等制度。这将为明确首都城市功能定位,疏解非核心功能创造条件。

北京社区卫生服务微信公众帐号